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李晟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日期: 2022-05-20

近日,由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结果揭晓。我单位李晟研究员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者共同完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生物多样性观测是在一定区域内对生物多样性的定期测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被列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重点工作,也是我国有效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客观了解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制定保护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的国家科技需求,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牵头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北京大学,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标准体系建设。

在本进展项目中,各单位合作建立了基于互补性分析和分层抽样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抽样方法,创立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择取和观测网络设计的核心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标准体系,系统提出了样地设置、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质量控制等技术要求。针对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蝴蝶等指示生物类群,建立了由749个观测样区组成的亚洲最大、覆盖全国、标准化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对这几个代表性动物类群的物种丰度、种群、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开展长期观测。李晟研究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兽类网(China BON-Mammal)的规划、建设与观测技术开发,牵头和参与起草了多项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规程,基于观测结果的多项研究成果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Conservation Biology,Landscape Ecology,Global Ecology & Conservatio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

中国西南山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

A. 监测样区分布;B. 典型样区内红外相机布设网格(以四川王朗保护区为例)

李晟课题组以陆生大中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主要研究对象,长期开展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与多样性监测,牵头建成了2个大型野外研究平台,即以大中型兽类生态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国西南山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与以森林生态和动植物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王朗25.2公顷亚高山暗针叶林森林动态样地”,并与合作者共同建立了四川王朗、山西和顺等多个野外研究基地。李晟研究员牵头建立的“中国西南山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 覆盖祁连山、秦岭、岷山、邛崃山、沙鲁里山、云岭等9大山系的46个自然保护地,网络内布设红外相机有效调查/监测位点约6,000个,已处理数据中调查工作量(以有效相机日计)超过130万天,积累红外相机照片/视频超过350万份。截至2021年,该网络共记录到分属7目21科的72种野生哺乳动物与分属10目35科的190多种野生鸟类物种,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数据积累最多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之一。在网络建设与运行过程,李晟研究员创建了标准化的红外相机网格化布设规程和红外相机元数据结构。这些工作为该进展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已成为陆生大中型兽类与雉类多样性观测的主要数据来源

Nature杂志(2021)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进行了专题报道,肯定了本进展项目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2021),将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作为重要成果进行重点推介,肯定其在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以及物种和生境保护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该进展项目成果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及国际履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遴选与评审由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开展。该项活动旨在反映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经两院院士、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和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推荐,联合体对多项进展进行了形式审查、公示、初评,并组织院士和学部委员对通过初评的18项进展进行终评。

附件:中环学外字〔2022〕51号关于公布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休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的通知.pdf